李峰:为港珠澳大桥打上“中国结”
本站 2019/9/25 9:50:37
见证人:中铁山桥高级工程师李峰
为港珠澳大桥打上“中国结”
[人物名片]
李峰,中铁山桥集团钢结构制造工艺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港珠澳大桥“中国结”工艺设计师。1980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桥梁钢结构技术工作。
2019年7月9日,中铁山桥集团科技楼钢结构研究九室,港珠澳大桥“中国结”工艺设计师李峰,从塞着一摞摞设计图纸的柜子里抽出一沓,“看,这是当时港珠澳大桥结形撑设计施工图,刚开始拿来的图纸有三十公分厚。”
2012年,拿到“中国结”设计图纸时,李峰的第一印象是:工艺新颖,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设计,结形撑“中国结”造型,结构复杂,兼具文化、景观和功能作用。
这个“中国结”高50.3米,宽28.09米,相当于四分之一个足球场大,制造中被分为16个节段,其中最大节段重50吨左右,制造后逐节拼装进行吊装。“制造的难点是精准”,既要保证结形撑“中国结”线形灵巧,还要确保结形撑节段间连接以及桥址整体安装精度,制造过程中不能有丝毫马虎。
李峰形容工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为设计图纸做说明书,把图纸上的设计制造出来,向上对接设计院,向下对接生产车间,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要懂技术更要会沟通协调。
三个月绘制设计施工图,七个月完成节段制造,李峰的工作地点从科技楼研究院办公室,搬到了离生产厂房最近的板房里。
走进制造“中国结”的钢结构组焊车间,一派火热生产场面,砂轮发出尖锐的高速打磨声,焊枪焊接时火花滋滋响,天车吊钩摇摆着划过,李峰提高音量向记者喊着介绍,“往上看,那是我们的‘空姐’,天车司机女同志多。操作杆动一下,吊起来的钢板就移出了好几米,可是个细致活。”
迎面走来两位工友,李峰招呼着介绍,“这是刘段,这是姚调,车间里面下料班长、焊接班长、组装班长、调度段长,几乎每一人都参与过港珠澳大桥建设,离开谁也不行。”
2014年9月15日,山海关中铁山桥产业园,“中国结”第一次匹配预拼装完成,这是“中国结”首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设计图上的二维图像,成为眼前780吨的大物件,李峰说,“那一刻,第一次为港珠澳大桥心跳加速。”
“中国结”随后被分解,船运到中铁山桥广东中山钢箱梁拼装基地,重新拼装,为最后现场施工做准备。一次,香港考察团一行两人在中铁山桥集团驻港珠澳大桥项目副总工程师刘申的陪伴下,要去考察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正好在场的李峰申请一同前往。
此时,大桥整体尚未全线贯通,到达桥址只能坐船。两个小时后,一行人到达青州航道桥登桥点,十几米高的桥面,要蹬着临时搭建的工程梯爬上去,保护措施只有安全帽。爬到半程,抬眼远望浩瀚的伶仃洋,脚下涌动的海浪让有点恐高的李峰,心里“咯噔”了一下。
“想着眼前就是港珠澳,腿就不软了。”登上大桥,桥面还没铺装,走在钢桥面上,李峰觉得熟悉又亲切,那些曾经放在车间里的一张张钢板,经过无数建设者的努力,成为了宏伟的港珠澳大桥,感动涌上心头。
海风劲吹,港珠澳大桥蜿蜒延伸,消失在海天相交之处。“大桥是真壮观,在海上造一座桥,以前不敢想的事,这一代中国人做到了!”那一刻,李峰感慨。
通过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铁山桥集团研发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的板单元制造生产线,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板单元自动化生产制造,推动了国内钢结构制造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使我国桥梁制造技术和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赢得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连三地,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青州航道桥上的“中国结”成为港珠澳大桥地标结构。
那趟“蹭车”经历,成了李峰离港珠澳大桥最近的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李峰笑着说:“很多大桥的建设者,都没有见过自己参建的大桥建成通车后的样子。我是幸运的。”
“老一辈人一辈子只做几座桥,我们工作十几年有机会参建二十多座桥梁建设。”李峰感慨,有幸与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相逢,正是大家在各自岗位上的一次次突破,才汇成这个时代不断向前的力量。(记者桑珊)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