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起源于远古时期,渔民打鱼时有“风”就意味着“险”,故此得名。风险最早出现在金融业,20 世纪30 年代,风险应用到了地质工程及灾害科学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讲,完全杜绝地质灾害发生是不可能的,要想主动有效地防范地质灾害,就要对地质灾害本身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从源头防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一、常见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
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地质灾害易发区
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是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险程度、危害程度及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特征、灾害性降雨特征等自然因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的分区。
3、地质灾害危险区
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4、地质灾害危险程度
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是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和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评价与估量。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和危害程度的综合反映。其实质是对建设项目在地质环境现状条件和未来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和成灾可能性的预测。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
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在地质灾害空间预测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员、社会经济要素和抗灾能力的综合预测评价,不仅需要评价时间概率,还需要进行空间预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四、工作精度分级原则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精度分级是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研究的重要步骤。目前,国内初步将资料数据将工作的精度分为低精度、中精度和高精度。
低精度:风险评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室内收集分析、遥感解译和野外现场线路考察编录,没有进行按比例尺的地质灾害野外现场调查编录;重点关注地质灾害点和点密度相关的资料信息;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统计分析和简单模型计算评估为主。
中精度:风险评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室内收集分析、遥感解译和野外按比例尺调查编录,只是地质灾害调查为草测或简测;重点关注地质灾害形态和面密度方面的相关资料信息;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统计分析和简单的专家系统或层次分析评估。
高精度:风险评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要来源于室内收集分析、遥感解译和野外按比例尺进行地质灾害正测调查编录,并配合必要的工程勘查、岩土取样测试分析和定量化模拟计算, 典型的滑坡位移仿真模拟计算。需要关注地质灾害的体积、速度、位移、强度、概率方面的系统资料和信息,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和基于GIS 定量化空间分析模型评价。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类型
五、风险评估结果分级原则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制图的等级不宜划分得太细。为了便于统一和对比,建议不同层次的评价(易发程度、危险性、风险)与工作精度分级相对应,分3~5级:初级工作精度地区的评价结果分为高、中、低3级,中等工作精度地区分为极高、高、中、低4级,高等工作精度地区分为极高、高、中、低、极低5级。
建议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的分级数量保持一致,即如果易发程度评价结果分为4级,相应的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结果也分为4 级。为了制图方便、美观和统一,不同级别的分区制图的颜色要统一,从低级到高级颜色逐步加深。
六、地灾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法
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工程勘查相结合。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评估报告。
1、资料收集
①搜集评估区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等基础背景资料,如地形图、交通图、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区域构造(断裂、地震)等,尽可能的收集遥感和航测资料。
②收集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灾害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灾害资料(特别注意收集建设用地及周边的地质灾害资料)。
③收集拟建工程的规划资料。
2、实地调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已确定的评估种类进行详细的调查,调查范围及调查方法依据灾种特点而定,主要采用追索法、穿越法及访问调查,根据需要可测制实测剖面、采用钻探、槽探及物探等勘查手段。为了保证评估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确保野外调查成果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
参考资料:
1、广东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值得学习|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2、张茂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
3、吴树仁等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4、矿山地质环境网《什么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