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页大图
手机内页大图
公司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集团新闻基层动态专题报道“三抓三促”行动
他们,从沙漠中走来……
时间: 2016年11月30日 02时 | 来源: | 作者: | 浏览:0













  (引子)

  “起床了,起床了,天快亮了……”

  一座土炕上,八个小伙子挤在一起睡着。随着阵阵叫喊声,小伙们睁开惺忪的睡眼,有点不情愿,但又都麻利的起身穿衣。屋外寒风阵阵,一离开被窝冷风便从门缝、窗口往身上钻……

  简单洗漱后,不用安排,做饭的做饭,收拾的收拾,一切准备就绪后七点半准时出发,奔赴每天要去的沙漠试验点。

  小伙们挤在一辆并不算完善,既是代步工具,又是试验对象的立体固沙车后备草料箱里。虽然冷的发抖,但心里还都沾沾自喜,因为在周边老百姓眼里,这是一辆神奇的车,一辆可以自动治沙的机器。一辆由他们和他们身后团队自主研发制造的治沙车。

  当然,沾沾自喜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没走出两公里,车熄火了。原因大家都清楚,机油被冻住了,之前零号机油加太多了,没考虑到这里的冬天会这么冷。拿出备好的柴火,兼职司机 “潘师傅”开始给机油“解冻”……

  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只比往常晚了二十来分钟。今天的工作是继续试验固沙车出草不顺畅的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一部分人,在试验草沙障内种植一种常见的沙生植物“梭梭”,确保在冬雪来临时,给梭梭足够的水分。

  8个人分工明确,试验的试验,测算的测算,记录的记录,种植的种植,中午随便吃点大饼咸菜,下午接着干。大家都卯着劲,因为手头的活不是常规工作,这一天出来就要有一天的成果,晚上要把试验数据带回去,继续对固沙车出草结构进行分析改进。下午6点钟,天已微微变黑,8个人继续坐着这辆“独一无二”的治沙车回农家院……

  这是2014年11月,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腾格里沙漠边缘,甘肃建投新能源公司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的一天。

  (一)

  2014年10月8日,从西北师范大学环境生态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戴敏,同王开铭等其他7名同事来到了九墩滩。虽然大家所学专业都与沙漠和林业有关,但看着茫茫沙漠,心里多少都带有点“凄凉”。

  作为甘肃建投新能源公司成立以来新进的第一批大学生,戴敏和他的伙伴们有着自已的抱负,但也因此经历着其他同龄人所没有的艰难与磨砺。伙伴们却笑着说,这是一种幸运,一种机会,一种成长,一种精彩人生的开始……

  沙漠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前全世界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中西部地区1/3是沙漠,其中甘肃作为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化率达到45.4%,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8.2%。

  面对沙漠化疯狂推进的势头,防沙、治沙已成为全人类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由于地处全国沙漠化严重区域,甘肃建投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与国家战略相融合,以工程和生物治沙的新模式,挺进沙漠治理的主战场,进行积极的探索。

  工程与生物治沙是以建设生态环境为宗旨,利用固沙技术、生物技术和沙产业开发技术,实现沙区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甘肃的人都知道,甘肃武威所总结出的草方格固沙技术得到联合国肯定,也是目前世界上治沙模式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之一。但人工治沙效率低下,治理速度远远比不上沙漠推进速度,虽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仍是杯水车薪。利用工程机械固沙,成为防沙、治沙的必有之路。

  之前所说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正是甘肃建投攻克这一难题的成果和产物,也是甘肃建投敢于向沙漠挑战的底气与核心。

  说来容易,但作为一个曾经以建筑施工为龙头的大型国有企业,搞治沙机械的研究在别人看来无疑有点“天方夜谈”。恰恰在别人的不以为然和不经意间,甘肃建投人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并一发不可收拾,更为先进的二代、三代产品随之研发成功,相应的生物技术、沙产业技术及时跟进。

  大家也许会很好奇,甘肃建投人有这么“牛”?是的,甘肃建投人是很“牛”,这种牛不是牛气,不是显摆,而是一种如老牛般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才研发制造出了一系列治沙机械。如果说戴敏一伙是初生不怕虎的小牛犊,那么作为治沙车研发团队带头人的胡胜国就是他们中的“老牛”了。想了解治沙车的研发过程,胡胜国最是能体会这中间的艰辛和付出。

  (二)

  “你问设计图纸有多少?真的不记得了,估计没有两千张也有一千多张了吧……”

  40多岁的胡胜国不善言谈,戴眼镜,斯文、细致。在甘肃建投二机厂干了大半辈子,后来合并到甘肃建投装备公司后也是整天与装载机、挖掘机这些工程机械打交道。

  当问起一开始接到治沙机械研究课题时是何种心情时?胡胜国干脆的回答“没信心,很茫然,不知道怎么下手”。是啊,任谁接到这样一项世界性的研究难题都会没信心,但面对公司领导的委托和“必须成功”的命令,胡胜国依然接下了重任。

  工程机械治沙理念最初是由国家863计划提出,后来经北京林业大学作为课题研究过一段时间,但因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束之高阁。2014年3月,甘肃建投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拿到了这张最初的设计图纸,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过于笼统,图纸也是简单的轮廓,并没有进行研发制造,关键部位及核心技术依然没有被攻克。

  拿着这张图纸,胡胜国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试验、修改……因为没有同类产品参考,研究团队只能从理论角度先进行论证,觉的方案可行后,便动手加工试验。一些部件市面上没有,便利用机床、铣床自已动手做,还有一些部件制作难度比较大,研究人员从报废农机和汽车车辆身上寻找替代品进行修改。有时信心百倍的将理论变为成品,试验后发现和想要的结果完全不搭杆,然后吸取教训,重新设计、重新加工……

  在前期研发过程中,固沙车的输草系统及压轮系统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两项技术。杂乱的稻草如何通过机械整齐的被输送到压轮部位,听起来似乎难度不大,但真正解决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胡胜国回忆说,解决这一难题的灵感还是来源于在农家院里看到农户门上挂着的草帘子。为什么不先把杂草编制成草帘子呢?草帘子加长不就可以作为草链子用了吗,这样既能控制长宽,又便于输送。有了这一概念,研究团队先是参考相关农机产品,研制出了一台机械草链编织机,编制出相应规格的草链,再经过输送设备进行输送压实。当然,把输草设备和压轮设备结合起来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沙漠地形高低不平,环境复杂,为了使压轮所压草链深度一致,研究团队汲取工程机械上的感应装置进行试验。这一试验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采集数据,不断分析,然后编制程序输入到控制系统。面对这样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程序员李晓东成为攻克这一难关的主力,作为这一专业的研究生,并曾在法国留学求教的他无疑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为了方便试验,李晓东焊接了一个独轮车架子,将压轮和感应装置装在上面做试验。推着“独轮车”,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试验,编制的数据程序可以有效控制压轮在各类地形下的压草深度,达到了同步状态。

  试验过程中,除各种关键性技术难题外,各类“小问题”也不断出现,而在研究解决过程中,这些本来觉得很好解决的小问题往往又会成为大问题。如输草过程中草链子经常断裂、草链子容易压歪,输草机构容易卡塞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加快解决一系列问题,2014年10月,研究团队将初步成型的治沙车开进了沙漠进行试验作业,在现场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在胡胜国的机械研究团队进入沙漠后,戴敏一帮年轻小伙子们也随之进入了沙漠。在毕业后的第一个冬天,他们与胡胜国胡师傅以及这辆治沙车一起度过,在腾格里沙漠,在农家小院。胡胜国依然是负责车辆的研究改进,而戴敏他们则是配合治沙车的试验作业,真正开始工程与生物治沙的一系列工作。

  初步解决了机械代替人工压制草方格,胡胜国还没来得及缓口气,随着戴敏一帮“治沙专家”的介入,问题变的更为复杂。经过测量,不同风向对草方格的规格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也就要求机械压轮必须随意控制;一些地方需要治沙车爬到沙丘上去进行铺设草沙障,这对车辆的爬坡功能提出了严峻考验;草方格需要来回穿插作业才能完成,无法一次成型,影响效率……面对各类问题,胡胜国和他的团队没有停歇,继续攻克,并不断推出更为先进和完善的新产品,按他的话说“能搞到现在这个程度,我们自已都没有想到,治沙机械前景广阔,我们要继续搞下去”。

  戴敏带着他的团队除了机械治沙试验外,同时对沙生植物栽培、沙漠经济作物种植等进行研究。在防沙固沙的同时,还要用沙,发展沙产业,实现循环经济。

  “梭梭”是众多沙生植物中成活率较高的一类,等梭梭长至一定高度后,便可以在其根部寄生另一种植物苁蓉,苁蓉是名贵中药材,在沙生植物中经济价值较高。所以在治理后的草方格内种植梭梭成为治沙团队重点培育试验的项目。梭梭种植只能在春季和秋季,经过研究,种植人员在秋季冬雪来临前或是春季大雪结束前进行种植,保证梭梭根部有足够水分。

  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培育数据,种植规模必须大。仅2015年,治沙团队便种植完成梭梭、花棒、柠条等各类沙生植物8万多株。这样的工作量,全部由这些80、90后年轻人完成。通过种植培育,沙生植物长势良好,同时随着草沙障内沙子被固定住后,一些野生植物也随之长了出来。回头看一两年前治理过的沙丘,已是大变样,尤其在夏天时,更是一片绿色。

  2016年,随着甘肃建投治沙基地综合楼的建成,戴敏他们终于告别了农家院租房的生活,搬进了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为了试验栽种各类果蔬,同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治沙中心在沙漠里开辟出了一块占地十多亩的试验田,在把沙层置换成泥土的田地里种上辣椒、茄子、西红柿、西瓜、向日葵等各类蔬菜、瓜果,为了保证试验田不被风沙掩埋,在试验田周围用治沙车铺设草沙障,同时栽种树木,经过一个夏天的茁壮成长,试验田各种作物长势良好。2016年秋天,在将结出的蔬菜、果实送到上海知名检测机构英格尔检测技术公司进行检测后,得出的结果是各类果蔬天然无公害,农药零残留,其中种植的瓜果含糖量高于同类瓜果。这样的结果无疑对发展沙漠经济来说是极为可喜的验证。

  从2014年3月开始研制治沙车,2014年10月进驻沙漠作业,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胡胜国、戴敏他们都已经从最初的茫然渐渐成为这一领域真正的专家。

  (四)

  三年,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很快,对甘肃建投治沙产业的发展来说更快。从三年前的涉足到三年后的技术成熟、初具规模;从三年前的十多人发展到目前的两百多人;从三年前的2000亩实验区到现在的十万亩实验沙区;从三年前社会各界的怀疑观望,到现在获批国家级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三年,甘肃建投一路走来……

  回顾三年来走过的路,面对今后要走的路,胡胜国、戴敏以及许许多多的甘肃建投人信心百倍。

  2016年10月份,在4万多平米的甘肃建投新能源公司治沙装备车间,记者看到胡胜国带领着一帮年轻人正在研制最新的治沙机械。胡胜国充满期待的说:“这台设备一旦研制成功,将彻底解决草方格一次成形难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治沙基地,戴敏作为治沙中心主任,已成为40多人团队的带头人。戴敏告诉记者:“目前技术上最大的难题一是无灌溉条件下的流沙固定,这是生物治沙在沙区腹地得以开展的保障。二是复杂沙漠地形条件下的机械固沙施工技术。这也是近一段时间我们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王开铭作为三年前最早进入沙漠的八个人之一,现在已是治沙中心副主任,看着逐渐变了模样的沙漠,他感慨的说:“当看到连片的草沙障面积越来越大,里面长出的沙生植物越来越多,我就觉得特别满足。我常常在想,对我们种植的作物来说,是我们给了它生命,但反过来,这些茁壮成长的植物又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我小的时候,村子里的大人每年都会在沙区植树造林,可总是过不久那些树就陆陆续续的死了。后来读大学就报考的荒漠化防治专业,心里的意愿也是毕业后从事治沙防沙的工作。”邱建华作为从小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孩子,对治理沙漠,从骨子里有一种期盼和热切。

  “让沙漠的面积一点点减少,让绿洲的面积一天天增加。”这是目前从事车辆维修工作的潘尚俊心里最真切的话。因为只有沙漠减少了,绿洲增加了,他觉得他的付出才值,他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是啊,他的心声,也是奋战在治沙第一线,从事治沙工作所有人的心声,更是甘肃建投新能源产业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目标。

  沙漠化防治工作在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中一路前行,在蓝天与黄沙中探索治沙的方式,在风沙纷飞的大漠寻求治沙的答案,这无疑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历程。然而,我们欣慰的看到甘肃建投拥有一支善于创新,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治沙团队,相信在全体甘肃建投人的共同努力下,甘肃建投新能源公司将以工程与生物治沙为支撑,以治理荒漠化为已任,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治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