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辛瑞德 卫民) 日前,甘肃建投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完成水、电、路三通施工。用于科研、办公的综合楼已进入装修阶段。配套维修车间1个、育苗基地1个、试验场地正在建设中,并将争取成为国家级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
据了解,甘肃建投新能源在沙漠治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完善,发明创造出沙漠治理新模式、新工法,改善生态环境,规模化发展沙产业,开创了沙漠治理新革命,制定世界性治沙技术与治沙装备的国际标准,并成立了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 该基地位于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北部、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占地10.2万亩,距凉州城区28 km,北连民勤。试验基地旨在成为我国沙漠植物科研、教学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场所;开展沙漠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测定及探索经济利用途径等的实验研究;同时承担对适宜的沙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培育、繁殖改良等试验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地,它对治沙装备及工程与生物治沙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主要分布于18个省(区),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目前治沙的方式主要是人工铺设草方格或铺设玉米秸秆等,但这些方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原材料消耗大,而且只能小区域进行,虽然局部地区沙漠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相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整体现状是 ——“局部治理,总体恶化”。 目前,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将草沙障固沙技术与现代装备技术相结合,对沙漠进行综合治理工作,该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特点。工程与生物治沙试验基地现初步形成总体规划与治理方案。 试验基地利用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在沙漠地区探测,采集图像,通过微机处理图像,针对不同地貌、风向、风速、沙丘大小、沙丘坡度、植被情况、面积大小等环境特征综合评测,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沙漠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治理方案。 沙漠治理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工程与生物治沙符合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既有不可枯量的生态效益,又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为建设丝绸之路,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