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7736920826

田园农庄

王小保谈景观设计:如何建设“美丽乡村”与“海绵城市”

本站     2017/11/11 9:48:38    

  景观设计直接关涉人民生活空间的品质。景观设计师如何“接地气”?乡村没落、乡贤缺失之后,传统村落如何复兴?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

    新湖南客户端成立2周年之际,曾举办一场“大师带你看作品”活动,邀请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省景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小保,带领读者游山看水,一起发现隐藏在城市细节里的美。有人情味的城市与乡村,需要有人情味的设计。近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王小保。“景观设计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我们要通过设计,拉近万物的距离。”他说。

    谈景观“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设计师要认识人性、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聆听故事

    新湖南:景观设计是社会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在很多设计师都似乎很“自我”。设计师应如何“接地气”,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王小保:场所和景观是供人使用的,要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日常环境中的活动。首先,设计要实用,能满足多种功用;其次,设计要经济,能就地取材,顺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入来构筑和管理;再者,设计是方便宜人的,要贴合人的尺度,人的比例;还有,它们都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与这个场所和场所的使用者相关。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场所的美,它是体验,是生活,也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要做好这些,设计师需要认识人性、阅读大地、体验生活,还要懂得聆听故事。

    新湖南:景观设计应如何做到“低干预”?

    王小保:所谓“低干预”,指的是充分发挥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态资源优势,最大程度降低景观设计中的人为干涉因素。实现低干预,要针对风景园林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节约化控制,执行“低成本”“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策略。低干预设计是一项系统、漫长的工程,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景观建设经济压力,也是亲近自然、生态保护的善意之举。

      谈“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

    通过大赛,让学生跟社会接得更紧

    新湖南:由省文联、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美丽湘村”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为何要办这样的比赛?

    王小保:好的赛事应该结合文化需求和国家的需求。为什么我们将学生作为主要评选对象?从国家未来的发展更重要在于我们的学生怎么样,在于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们把全国各地优秀的导师、学术专家请过来,传播新的观念和理念,改变、影响原来的一些教学模式,让学生跟社会接得更紧,这是“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美丽湘村”的设计对象有基层、边远的山村,参与者有城镇的基层管理者,我们希望大赛更加大众化、接地气,整个活动参与程度非常高。

    我们希望它一定要面向未来,不是为解决某一类问题,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拓展大家对“湘村”的认识,同时也为企业、社会培养人才。

    新湖南:请谈谈“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联。

    王小保:我们不能单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还应该站在社会管理者、倡导者、使用者等多个角度来设计。模式上强调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美丽乡村”将会是中国经济和空间发展的热点。

    湖南作为全国乡村建设的重点地区,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理论思想与实践十分必要。每届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都以“美丽湘村”为设计主题,就是致力于湖南的景观设计与教学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谈“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地域表达

    新湖南:从景观设计的层面上,“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达到怎样的愿景?

    王小保: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地域性。现在我们的审美出了些问题,一律按照西方的建筑模式,很多小镇看起来都千篇一律,实质上是对当地风情的抹杀。

    地域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地方的生活模式都不同,所以,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要做更多的地域的表达,包括建筑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要尽可能保留它的历史痕迹;要能够提供一种生活模式,突出它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化;要注重乡贤文化的建设,让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新湖南:景观设计直接关涉人民生活空间的品质,是生活、社会、精神空间享受的直接体现。乡村尤其需要景观的改善与提升,几十年来乡村景观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您看来,哪些问题亟须解决?应该如何改善?

    王小保:美丽乡村建设要解决好“新”和“旧”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关注、重视旧村落的建设,不是一味的大拆大建,而是需要一定的思想体系,即乡村没落、乡贤缺失之后,传统村落面临的复兴的问题。现在很多新村落的建设,与传统村落是割裂的,如何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是未来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现在大多数发展中的乡村都在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导致乡村缺乏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也造成乡土文化的消失;有些地方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目前在商业街、商业体方面关注过多,而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关注不够,投资也很少。这都是我们现阶段比较薄弱的地方。

    要解决、改善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的法规和政策,加强景观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全国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不同,像湖南这样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带,乡村整理方式肯定不同于黄土高原,所以要强调和突出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不仅可以使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对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乡村多种经济也非常有益。

    新湖南:在“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和实施中,如何与农民、农村地方干部交流沟通,达到实用需求、设计艺术、美学理念上的平衡与提升?

    王小保:与当地老百姓沟通,最重要的是注意方式。做每个项目都广泛发动村民代表,请他们积极引导,不损害老百姓利益。要达到实用需求、设计艺术、美学理念上的平衡,需要针对不同村镇各自的特点进行设计。比如双冲村是建委的扶贫点,原来政府对它的整治是有专项资金的,我们去引导产业的发展;但田汉村有自己的产业,我们通过引入一些机制,组织一些赛事,进行文化引导和整理,帮它做响自己的文化品牌;再比如铜官,它更多的是一个系统,将文化、产业、生活方式进行梳理,提倡新的模式,强化它的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个产业链。

     谈“海绵城市”建设

    重新认识人和水的关系,评估城市限建区,“还地于水”

    新湖南:今年夏天,一场洪水席卷长沙,洪峰超历史最高水位0.31米。湖南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请结合今年六七月份湖南的洪水谈谈海绵城市建设。

    王小保:此次湖南水灾,湘江长沙站水位突破1998年历史最高水位,表明湖南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刻不容缓。而科学有效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再落实到诸多细节处。基于流域、跨越城市尺度的共同合作,才是城市雨洪管理的根本解决办法。目前湖南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其建设理念依然是解决小问题的“工程思维”,以LID设施建设为主要工作对各个区域进行小修小补,未从宏观层面根据湖南省水情特征和水问题来建立全面的、健康的水系统和水循环格局,根本解决城市雨洪威胁。

    LID设施应对的是高频率、半年一遇至一年一遇的小降雨事件,无法解决集中降雨和过境洪水造成的洪涝灾害。今年长沙水文局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全市平均降雨558毫米,较历年均值(234.4毫米)偏多138%,相当于整个汛期降雨量的56%。面对如此集中的暴雨灾害,仅仅依靠小区域内的独立LID设施是无法应对和解决的。

    湖南省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立足于流域内整体的水循环和水系统,以湘、资、沅、澧四水为整体骨架,依托城市共治解决雨洪问题,构建流域水安全格局的“大动脉”,保护关键区域,将割裂、独立的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城市共同治理的雨洪管理宏观层面。

    我们要重新认识“人”和“水”的关系,重拾祖先适应水环境的知识和智慧,评估城市限建区,加强生态保护,将必要的关键水过程区域“还地于水”。这必须是未来湖南城市发展的基本共识。


更多相关信息 还可关注中铁城际公众号矩阵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